冥王星,曾經被認為是我們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,如今被重新分類為矮行星。它距離太陽遙遠,擁有獨特而引人入勝的特徵。本文將深入探討冥王星,從其發現到最近的探測任務,帶你了解這個迷人的天體。
冥王星於 1930 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·湯博 Clyde Tombaugh 發現。當時,湯博正在搜尋一顆假設的「X 行星」,據信它會影響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。經過多年的搜尋,湯博最終在距離太陽 39.5 天文單位的距離上發現了一顆小天體,他將其命名為「冥王星」,以羅馬神話中的冥府之王命名。
在冥王星被發現後的數十年裡,它都被認為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。然而,隨著科學家對柯伊伯帶的天體(類似於彗星)進行進一步研究,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冥王星大小相近的物體。這導致了國際天文聯合會 IAU 在 2006 年重新定義了行星的類別,冥王星被重新歸類為矮行星。
矮行星的定義如下:
冥王星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天體,直徑僅為 2,302 公里。它比月球小,但比矮行星穀神星大。冥王星表面平均溫度非常に低,約為 -230°C。
冥王星表面被冰覆蓋,呈現出複雜而多樣的景觀。最突出的特徵之一是心形的亮區「湯博區」,它是氮氣和一氧化碳冰的沈積物。冥王星表面還布滿了山脈、冰火山和隕石坑。
科學家推測,冥王星內部可能有一個岩石核心,周圍包圍著冰質地幔。這個地幔可能分為多層,其中最外層可能由柔軟的氮冰組成。
冥王星表面主要由氮冰、一氧化碳冰和甲烷冰組成。它還含有少量的岩石物質,例如矽酸鹽和金屬。
氮冰 >50%
一氧化碳冰 20-30%
甲烷冰 <5%
水冰 微量
冥王星有一個稀薄的大氣層,主要由氮氣、一氧化碳和甲烷組成。與地球的大氣層不同,冥王星的大氣層非常薄,壓強只有地球海平面的 0.0001%。
冥王星的大氣層因為溫度的變化而呈現出獨特的季節性變化。當冥王星最接近太陽時,其大氣層會膨脹併產生薄薄的霧霾。當冥王星遠離太陽時,其大氣層會凝結並落回地表。
冥王星有一個稱為「凱倫」的衛星,於 1978 年被發現。凱倫是一個大小與冥王星相近的天體,約佔冥王星質量的 12%。與冥王星不同,凱倫表面被水冰覆蓋,呈淡紅色。
冥王星-凱倫系統是一個聯星系統,其中冥王星和凱倫繞著一個共同的質心公轉。它們的軌道幾乎是圓形的,軌道週期為 6.39 天。
冥王星距離遙遠,因此進行探測任務非常具有挑戰性。唯一曾探訪過冥王星的太空船是新視野號,它於 2015 年 7 月 14 日飛掠冥王星。
新視野號提供了冥王星前所未有的詳細影像和數據。這些資料揭示了冥王星表面令人驚嘆的多樣性,發現了氮冰火山以及一個薄薄的氮氣大氣層。
自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以來,科學家一直在繼續研究這個矮行星。最近的研究集中在:
因為冥王星不符合行星的定義,它無法清除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。
不,冥王星從未被正式分類為行星。它在 2006 年被重新定義為矮行星。
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冥王星有生命存在。它距離太陽遙遠,表面溫度極低,大氣層非常稀薄。
冥王星位於柯伊伯帶,柯伊伯帶是一個位於海王星軌道外的天體帶。
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冥王星有環。